重科院委〔2020〕92号
中共重庆科技学院委员会
重 庆 科 技 学 院
关于印发《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方案》的通 知
各党总支,校属各单位、机关各部门:
《重庆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方案》已经学校2020年第22次常委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中共重庆科技学院委员会
重 庆 科 技 学 院
2020年11月6日
(此件依申请公开)
重庆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教育部党组教育部及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系列文件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谁来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质量建设好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以建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基础,全力建设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高水准教材、高水平教学资源、高质量示范课堂、高效率工作机制,深入推进思政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优化工作格局、加强精准施策,展现新时代我校思政课新气象新作为新担当,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行动目标
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思政“金课”,充分发挥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思政课创优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形成学校思政课改革新气象。
——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全校协同配合的一个思政课工作格局;
——建设政治思想过硬、业务素质优良、饱含家国情怀的一支思政课教师队伍;
——推出 “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的一批思政“金课”;
——打造校内外美誉度好、市内外知名度高、可推广可复制的一些思政课改革成果;
——建立技术先进、特色鲜明、多方参与的一个思政课建设协同创新平台;
——编写通俗易懂、使用率高、反响良好的一批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普及读物。
三、创优举措
(一)抓好思路创优
思政课的根基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创优首先要有“培根强基”的思路,要建优马克思主义学院,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
1.建优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标准化建设,按照市级重点马院标准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本)》,在发展规划、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马克思主义学院优先保障,在办公场地、办公设备等公共资源使用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注重借力发展,积极争取与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精准对口合作。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干部队伍建设,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增强其组织管理能力。
2.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按照申硕学科标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增强学科意识,加强特色研究,努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素养和科研水平,培养和打造学科带头人。建强学科平台,努力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两个校级科研平台打造成市级科研平台。
3.完善思政课程体系。将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群建设,在保持思政课课程设置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构建“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在2018年秋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选修课后,每年加大开设力度。支持教师申报“中华英模教育”“红色传统教育”等思政选修课。持续推进“专业思政”“课程思政”项目建设,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抓好师资创优
引导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打造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业务素质优良、饱含家国情怀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4.壮大思政课教师队伍。按照师生比1:350的要求配齐配强思政课专职教师。实施“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有计划地从其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发掘、培养思政课教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与主渠道的融合发展。引进2-4名学科带头人、5-10名青年博士,改善思政课教师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
5.加强思政课教师培训。贯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和《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要求,每年选送2-4名青年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每年遴选2名骨干教师参加教育部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积极选送教师参加全国普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每年组织20-40名教师参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专题研修。依托“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开设的“周末理论大讲堂”“青椒论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参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修。
6.搭建思政课教师成长平台。将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来源。在各级人才项目实施过程中,给予思政课教师更多关心和支持。实施思政课教学科研示范团队建设计划,打造1-2个市级优秀团队。推进“思政课教师名师工作室”立项建设,将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和荣誉称号,在全国、全市有一定影响的思政课教师,努力培养成为重庆名师、国家名师。实施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推荐教学业绩突出、科研潜力较大、创新能力较强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享受国家级、市级各类资助。实施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资助计划,帮助其快速成长。
7.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思政课教师的首要岗位职责是讲好思政课。要坚持以思政课教学为核心的科研导向,强化对思政课教学实绩和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基本要求。健全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机制,在职称评审中单独制订符合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特点和岗位要求的评价标准,提高评价中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并对思政课教师单独下达指标、单独开展评审,使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成为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典范。丰富科研成果认定形式,将思政课教师在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发表的理论文章纳入学术成果范畴。配合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制度,建立考评奖励机制,出台《重庆科技学院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与岗位津贴发放实施办法》。
(三)抓好教材创优
用好教育部和市教委的权威教材和教学资料,推动教学讲义“标准化”、教学资源“可视化”。开发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编印思政教育读本,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8.用好思政课教材和教辅资料。用好教育部高校思政课统编教材和专题教学指南,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权威资料,用好市教委开发的配套课件和教学讲义等权威资源。加强教材研究、强化集体备课,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订购权威教学辅助材料、教师参考书、学生辅学读本等,增强教学效果。
9.参与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参与到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中去,发挥我校思政课教师的专家作用。在市教委开展的教学讲义“标准化”建设、教学资源“可视化”、教学方式“立体化”建设中,做出重庆科技学院的独特贡献。支持教师参与教学参考书、疑难问题解析、教学案例解析、学生辅学读本等的编写。
10.编印地方思政教育读本。开展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整合重庆红色教育资源,探索与推广重庆特色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模式。以国家、重庆抗战老兵、英雄模范的事迹为题材,编写一批通俗易懂、使用率高、反响良好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地方性普及读本,打造具推广价值的市级、国家级思政教育地方特色课程。
11.开发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资源。以抗战老兵、中华英模为题材,借助专业技术,结合思政特点,开发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利用已获得的奖项成果,或者联合重庆红岩连线等单位展示抗战老兵、英雄模范的主题书画、纪念品、照片、英模手模、英模心语等,通过直观的英模精神实物载体,配以虚拟仿真和VR效果,让学生在沉浸式教育中“身临其境”地体验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并以此为基础打造国家级思政课虚拟仿真项目。
(四)抓好教法创优
围绕“八个统一”加强教法研究,切实打造思政“金课”,大力推进教学方式“立体化”建设,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12.开展“手拉手”集体备课。建立学校思政课教师“手拉手”集体备课工作机制。主导开展大学城高校集体备课“手拉手”第三组确定的两门思政课。争取西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手拉手”对口合作。通过“手拉手”,深入开展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备课提质量、集中培训提素质活动,整体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依托“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广泛开展公开课、示范课教学活动。
13.打造思政课精品课堂。实施“一师一优课”项目评选,鼓励教师大胆开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努力推出“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的思政“金课”。定期遴选教学方法新、教学效果好、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思政课教学改革项目予以资助,牵引带动全校思政课创新发展。探索“互联网+”“区块链+”的思政课教学,构建思政课堂教学新生态。实施“教考一体化”改革,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在此基础上催生2-5项市级教改项目。
14.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深入推进思政课“四维并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变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探索“专题化”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探索“混合式”教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探索“问题链式”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探索“研究性+情景式”教学,“形势与政策”探索“政策解读式”教学。实施“抗战老兵和英雄模范进课堂”项目,用鲜活的革命故事和英雄事迹教育学生。在此基础上打造市级教学成果奖。
15.建设思政课教学创新平台。设立重庆科技学院思政课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建立VR思政教育实训室和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将其打造成为线上线下相结合、虚拟真实为一体的思政教育体验基地、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研究中心、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建立融媒体中心和“学习强校”网络平台,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打造大学生思政知识自主学习平台。建立思政课教学制作中心和智慧教学平台,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个性化、精细化,高水平、高效率的备课服务,推动思政课教学现代化。以此为基础打造市级乃至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五)抓好机制创优
落实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全校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16.落实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学年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1次以上的现场办公会,推动思政课建设,解决实际问题。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每学年研究1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重点工作。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坚持每学期为学生讲授不少于2次思政课,党委其他常委坚持每学期为学生讲授不少于1次思政课。
17.明确思政课建设运行机制。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建立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由分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或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任主任,宣传部、教师工作部、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教务处、科研处、计划财务处、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机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确保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全校协调配合的思政课教学指导机制良性运转、工作有效。
18.推动思政课教学团学一体化。按照学校“教学与团学一体化”工作思路,推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格局。健全思政课专职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的工作制度、思政课专职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的工作制度。支持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和辅导员上思政课。
19.完善思政课建设监督机制。明确思政课教师任职条件,建立思政课程质量标准。建立严格的新教师试讲制度、教师听课互评制度、教学督导与质量评价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不合格教师退出机制,凡是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不能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或者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师德修养、教学水平达不到思政课程质量标准的,坚决予以辞退。
(六)抓好环境创优
培育建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为思政课创造良好政治生态和校园环境,让思政课成为党委重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优质课程。
20.营造思政课创优氛围。强化思政课是立德树人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是铸魂育人中坚力量的鲜明导向,引导全校师生员工尊重思政课教师、重视思政课建设。持续实施党委书记带领下的党委委员听思政课制度,全体党委委员每学期必听1次思政课。每年举办“师生思政知识大比武”品牌活动,营造教师善教、学生乐学的校园氛围。主动联系党报党刊、新闻媒体等,发表理论成果、推广改革经验、扩大社会影响,努力营造有利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良好舆论氛围。
21.优化思政课创优空间环境。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保障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教研、科研场所,配备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软硬件设备。为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思政课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配备专门用房。为思政课教师名师工作室提供独立办公场地、配备专用办公设备,并为其开设专门工作网站提供条件。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化建设,以优美环境、优良文化、优异成绩争创市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或重点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
22.强化思政课创优经费保障。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规定标准拨付思政课专项经费,并逐步加大支持力度,用于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改革、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学校拨付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建设经费。按照上级要求拨付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并按照优劳优酬的原则,统筹用好岗位津贴经费,激发教师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持续投入学科建设经费、市级重点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配套经费,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教学科研平台建设,为思政课提供坚实学科和学术支撑。